袁长庚老师为新生推荐的书单(2018)

作为一名理工科大学里的文科教师,常被要求“推荐几本好书”。在一个资讯如此发达,资源获取成本如此低廉的时代,我理解上述要求之中隐含着一种信任。但有时又不确信,这种所谓信任是否只是客套甚或懒惰的表现。回想过往两年间,我几乎没有说服任何一名同学培养起阅读的习惯(很多同学爱读书,源于家庭或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与我无关),甚至愈发没有底气去阐述阅读的意义和必要性。去年秋季认认真真给同学们推荐的书,不知多少人已读完。(念及此,我仍旧怀念一个叫做“麒麟书吧”的地方。当年的蔡店长认真地把书单中的作品都调来,摆在专门的架上,秋冬春夏,走了完整的一个轮回)也罢,正是因为这样无期许、非功利,事情反倒单纯起来。2018年秋季没有开课,仍然列几本书,算是对“工作量”缺失的小小弥补。

今年书单的核心理念是“品性与修养”,或更直白一点说,是“如何在一个变幻不居的时代有所持守”。不消说,这样的立意就已经决定了书单本身与开列者自己的价值观念深切纠缠。但是,与其板起面孔装作客观公正,作为一个人文学者,我更愿意在起初就亮明底线、原则和取舍。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经不起和稀泥、打圆场,而高等教育本身的理想中本就包含着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在我们被移动终端和信息巨流所裹挟的生活里,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不难,但心境和操守的锻铸却不易。

以下罗列作品,都是我曾经读过甚至至今还常常重读的作品。我有意识地放进一些大家写的“小书”。所谓“小”者,只是规模的精致,绝不意味视野的短浅或品味的狭促。相反,在有限的空间内,在高度剪裁的材料中,往往能见真正高远的见识。与去年相似,书单中仍就有九本书,以每天30-50页的阅读量计算,大约一个学期便可读完。

封面

《镜子:照出你看不见的世界史》,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没有哪本著作比《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更深刻地写出了南美大陆在过往四百年间所遭受的苦难,在战火横飞、独裁当道的年月里,人们把它和婴儿的襁褓一起带在身上,不舍得丢弃。这本杰作的作者正是乌拉圭记者爱德华多·加莱亚诺。作为第三世界公共知识分子的典范,加莱亚诺一直保持着敏锐的批判视角,对不公正的世界体系强加给同胞的痛苦充满愤懑。

市面上关于世界史的书籍近年来汗牛充栋,这其中隐含着大国崛起后的中国人对自我认同的某种焦虑。我们对全球历史的追问,根源上恐怕还在“中国-世界”两极之间所产生的张力。恰因如此,公正的历史观念比事件罗列、逸闻勾沉更为重要。克罗齐有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阐释终究会进入我们当下所思所感,并生产出想象未来的蓝图。加莱亚诺的这本书,展示的是成王败寇的正统历史书写的背面,保护的是二十世纪解放思潮的历史遗产。推荐它,是想让大家仍然能保有朴素的正义感和对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认知立场。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中华书局2006年

自1982年被译介至中国大陆以来,此书在数十年间究竟被多少人读过爱过,难以统计。黄仁宇先生早年是南开的学生,抗战时期做过远征军的上尉参谋,后来在密歇根大学念了历史学的博士。他是心怀“大历史”观念的最后一代学人。与今日条块分明,高度专业化的专业史学研究不同,其所关心的是如何从整体上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变迁。前几年《明朝那些事儿》风靡一时,里面讲我们当代中国人就某种意义而言仍然生活在明朝的漫长投影之中。这种将明代视作广义之“近代”起点的史观,同样是黄先生本书的题眼。

大家并非专业史学研究者,若想实现“读史使人明智”,重要的即在于把握历史兴衰的宏观脉络和复杂机理,而不是沉迷于野史逸闻的无聊谈资。就这一点而言,市面上流行的不少史书,其实不读也罢。推荐黄先生,推荐的是一种视野和情怀,一种恳切的、饱含情感的进入历史的方式。除本书之外,黄仁宇另有《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都值得一阅。

《笑谈大先生》,陈丹青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古怕文言文,今怕周树人”,在中国大陆接受过初级教育的人对此恐怕多有会心一笑。主管部门颇有默契地连年削减着鲁迅在课本中的分量,大多数人在走出校门(确切说来是不再上语文课)之后就再也没读过他的作品。但与此同时,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遗产,随着我们所处世界不断涌现出的明暗风波,在全世界范围内被不断地保护和珍视。

在强制性教育结束之后因缘际会地发现了鲁迅的诸多面向,是我在过往十多年读书生涯中最感庆幸的经历。我始终认为,鲁迅是一个永恒的、可以不断返回并从中汲取养分,且时时让人感到亲切的朋友。作为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陈丹青的解读不同于多数刻板晦涩的学院作品。以艺术为枢纽,以性情为门径,他引领我们直抵“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背后血肉丰满的鲁迅世界。

《当呼吸化为空气》,保罗·卡拉尼什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

保罗·卡拉尼什是从文学转入生物学的奇才,是耶鲁大学医学院成绩优异的博士生,是斯坦福医院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也是一名罕见的在36岁之前便罹患肺癌的患者。这本书是他生命的绝响。在其中你读不到一段精彩人生戛然而止的不甘或怨恨,甚至读不到丝毫的牢骚。面对命运巨大的不公,作者仍然细致而温柔地回溯自己的一生。你甚至会惊讶于一个短暂的生命中所包容的浩瀚。肺癌所造成的躯体上的痛苦毋庸赘言,每念及此,书页中字里行间的恬淡、从容就愈发让人唏嘘。

时至今日,死亡仍旧是所有生命都将迎来的终极命运。我在“理解死亡”的课上曾经希望同学们从这本书里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在未来我们将迎来何种辉煌,生命仍然会在终点宣判无可逃避的“失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只有“向死而生”,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对自身存在的凝视。同学们青春年少,死亡遥远而模糊。不过,生死相依,脱离了对“死亡”的认识,眼下活着的意义就难以得到彻底的澄清。保罗的书是一扇窗,从中我们可以看见,死亡之景也可以明亮。

《小王子的领悟》,周保松著,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是历久不衰的成人童话,也是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教授周保松的最爱。这本书是周先生对《小王子》的领悟,至真至切,促人深省。我在中大读书时,参加过周教授的讲座、沙龙,旁听过他开设的课程。有时下午饿了,匆匆跑到联合书院的饭堂里找吃的,看见他被学生们簇拥着,有说有笑。在森严的学术体系内,他愿意并且不辞辛劳地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坚守中文大学六十年来关切国族命运世道人心的传统。

《小王子》的核心在连接万物之爱,它以童话的形式揭示了人类之“爱”的哲学(甚至神学)品质。爱是跨越一切界线,是激进地将自我投诸于他人的生命之中。这本《领悟》既有对原书文本的剖析,也有在此之上对当代人类生存处境的微言大义。它可贵地体现了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在纷扰世事、无聊士林的压抑之下,仍对一本童话、一众学生、一个时代保持着孩童般的热情。

《梵高传》,史蒂芬·奈菲、格雷高里·怀特·史密斯著,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

说梵高是现代艺术的图腾应不为过,鸢尾花、向日葵印成日历牌、冰箱贴,卖到满世界。与同辈巨匠相比,梵高在深邃的美学之上覆盖了一层热烈而让人亲近的明亮。贩夫走卒,都可以爱梵高,爱他绚丽的黄、欣喜的蓝,丰饶的紫,爱他的世界有一种美好的直白。

百年来,那么多人爱读梵高的传记。他落魄惨淡的一生,没有留下任何妥协、变节、逢迎、逃脱的空间。他的纯粹源于空乏其身的命运捉弄,而造化也终究成全了他一尘不染的纯净心灵。有一年国外剧集中让这个割掉耳朵的男人死而复生,亲临二十一世纪的博物馆,看自己的作品前孩子们静静临摹,情侣们合影留念,泪流满面。风格迭代,大师星移,但艺术的本质仍在于将我们带向某些不可言说的永恒之地。

《月亮和六便士》,毛姆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译者傅惟慈)

这本书太有名,以至于把它放进书单,已经有落俗套之嫌。更有甚者,以今日眼光审视,一个中年男人抛家舍业追求艺术这类虚幻梦想,可谓渣男。但假若要勉强为之辩护,我不会抬出原型保罗·高更的艺术成就作虎皮。作为芸芸众生,我们都不免在一生中的某些节点胆怯认怂,“算了算了,就听我爸的去读个金融,好歹挣钱多”。但曾有的异想天开哪会轻易熄火?无数万籁俱寂的午夜,扪心问“要是当初如何如何,现在又该如何如何”。感谢毛姆,把全人类的不甘心交给一个爱艺术的混蛋。我们恨他、骂他,也爱他。

年齿徒增,我愈加宽容和理解书里那位思特里克兰德。曾经听过的歌、爱过的画、为之哭过笑过的电影戏剧,都是庸庸日常之中为一道逃逸的出口。有时向远方,有时向故乡。在一个工业文明早已深入骨髓、价值理性无可撼动的年代,艺术仍然是重要的,仍然撄人心魄,像苍茫大海上浮起塞壬的歌。

《他们说,我是幸运的》,艾丽斯·西伯德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大洋彼岸的#me too风潮终于席卷此岸,不少国人急匆匆地哀叹“网络暴力”,痛斥“政治正确”。似乎千万女性成长经历中难于启齿、刻骨铭心的伤,揭开来还必须温良恭俭、小心翼翼。

艾丽斯·西伯德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雷蒙德·卡佛的学生,也是一名性侵犯的受害者。与大多数有类似经历的人不同,她凭借出色的文学天赋,以细腻而又隐忍的笔法将伤口揭开,走向新生。这是一本注定使人感到不快的书。但凭借他人的叙述而进入人类苦难世界,恰是阅读自身无可取代的价值之一。知悉苦痛并非为了把玩他人的隐私,而是不断确信某些人道价值的意义。构建一个性别平等、两性友善的社会,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福祉,而这一切在中国的实现仍旧有赖于同学们这一代新人的自觉和努力。

(西伯德还有一本同样关注性暴力的小说《可爱的骨头》,探讨了更为深邃的生死问题,同样值得一读。)

《大背叛:科学中的欺诈》,霍勒斯·贾德森著,三联书店2018年版

沸沸扬扬的“韩春雨事件”终以一纸“未发现主观造假”的调查结论作结。对中国科学界而言,这种遮掩再一次暴露了规范缺失、监管不力以及尚未形成行业自律所孳生的病灶。以追求客观真理为己任的科学,从不是悬浮在真空之中,它同样嵌入于特定的价值体系与文化观念。

不幸的是,科学的进步史几乎同样是一部充满欺诈和虚伪的历史。对研究人员而言,需要与之斗争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智识上的挑战、手段上的局限,还有人类自身的贪欲和缺憾。科学研究者早就不再是青灯黄卷深藏于简陋实验室里的隐者,他们同样面对着世俗意义上的名利诱惑。因此,在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就建立起牢固的自省意识,从每一份作业每一篇报告做起,不存侥幸之心,不越雷池一步,对各位同学而言是关乎未来之路的必修功课。希望这部充斥着荒诞的历史,能作为大家修身之镜鉴。

本书属于三联书店“新知文库”的一种,这套丛书大都引介自西方世界流行科普畅销书,今年夏天刚刚满100种,尤其适合大学生阅读。

以上推荐与所谓“权威”无关,它只是一个长期以读写为生的普通教师的一份邀请。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并成长于前数字时代,在我漫长而孤独的青春期,阅读让我延展了有限的生命。我希望自己曾见识的风景,也能让后来者领略。每一本书都有其品格和灵魂,每一本书与我们的相遇因而也就有万般幻化可能。你爱上某一本书的时刻,也就是你爱上接下来无数本书的时刻。祝愿大家从阅读中得欢喜宁静。

Copyright: 袁长庚在新窗口打开, All rights reserved.